-
国家质检总局调研郑州经开区 强调计量赋能先进制造业招商新动能
近日,国家质检总局计量司调研组赴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展专题调研,重点考察区域先进制造业发展情况。此次调研聚焦计量技术对产业升级的支撑作用,为当地招商引资注入新动能。调研组实地走访龙头企业生产一线,并与相关部门深入交流,为推动重型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出指导性意见。 一、调研组深入企业考察产线技术细节 在郑州经开区期间,调研组先后考察了新能源客车和隧道掘进装备制造基地。在新能源车辆生产基地,重点了解电池管理系统、电机效能测试等环节的计量技术应用;在重型装备制造企业,观摩了隧道施工装备核心部件的精密加工流程。企业代表详细汇报了计量管理体系在研发设计、工艺控制等环节的实施情况。 二、专题座谈聚焦产业计量需求 座谈会上,调研组与省市两级监管部门、企业代表就计量技术升级展开讨论。参会企业反映,在高端传感器校准、复杂工况测量等领域存在技术需求。监管部门汇报了近年来在产业计量测试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的进展,包括建立专项技术平台、培养复合型人才等具体措施。 三、明确计量支撑制造业升级路径 调研组强调,要将计量技术深度融入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特别是在智能制造领域推动测量数据标准化。对重型装备行业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构建全链条计量保障体系,二是参与国际测量标准制定,三是加强关键参数在线监测技术研发。这些举措将有效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 四、深化"三个转变"实践方向 调研组特别指出,郑州经开区企业要持续践行"三个转变"发展理念,通过计量创新推动质量变革。具体包括:从传统制造向智能测量转型,从单一产品检测向全过程质量控制升级,从满足国内标准向引领国际规范跨越。相关企业表示将加大计量技术投入,计划建立行业级测量技术创新中心。 五、打造计量服务区域经济样板 此次调研为郑州经开区建设国家级先进制造业基地提供了技术支撑思路。下一步,当地将重点完善产业计量测试服务体系,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并制定专项政策吸引计量相关产业链企业集聚,进一步强化区域招商引资的技术优势。
2025-08-08
-
郑州航空港区外贸逆势增长探秘:龙头企业驱动与政策红利叠加效应
在复杂多变的国际贸易环境下,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通过精准招商引资和产业结构优化,实现外贸进出口逆势上扬。2015年前数据显示,该区域以富士康为核心的电子制造产业集群成为拉动增长的主引擎,同时国务院稳外贸政策持续释放红利,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核心数据折射发展韧性 2015年1至8月,郑州航空港区进出口总额突破2590亿元,同比增长超22%,增速较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近30个百分点。其中出口板块贡献1480亿元,进口额达1110亿元,贸易顺差同比收窄18.7%。值得注意的是,智能终端制造企业进出口占比达61.8%,对区域外贸增长贡献率突破105%,凸显产业集群的支柱作用。 二、龙头企业构建产业生态链 作为全球电子代工领军企业,富士康在郑州航空港区布局的智能终端生产基地,带动上下游数百家配套企业集聚发展。其生产线涵盖手机整机制造、精密组件加工、半导体封装测试等全产业链环节,形成年产能超亿台的智能终端产业集群。2015年新一代智能手机的发布,直接拉动区域月度进出口数据企稳回升,印证了"龙头项目-产业链-生态圈"的发展路径实效。 三、政策组合拳稳定外贸大盘 面对全国外贸7.7%的同比下滑,国务院连续推出通关便利化、出口退税提速、信用保险覆盖等一揽子措施。郑州航空港区率先落地"提前申报""两步通关"等改革试点,将整体通关时间压缩40%以上。同时建立重点企业"白名单"制度,对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等战略产业实施精准扶持,有效对冲外部市场风险。 四、多元布局培育新增量 在巩固电子制造优势基础上,郑州航空港区加速培育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航空物流等新兴增长点。通过中欧班列常态化运营,构建"空陆网海"四位一体国际物流体系。2015年跨境电商进出口额同比增长3.2倍,保税维修、融资租赁等新业态对传统加工贸易形成有效补充。 五、创新驱动提升价值链 区域内部研发投入强度较上年提升0.8个百分点,智能终端产业逐步向主板研发、工业设计等高端环节延伸。通过建设国家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企业产品认证周期缩短30%,推动"河南制造"向"河南智造"转型。海关特殊监管区与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形成21项可复制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 当前,郑州航空港区正围绕"枢纽经济"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随着航空港实验区二期建设和自贸区扩容升级,区域外贸结构持续优化,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现代物流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加速成型,为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提供重要支点。
2025-08-08
-
郑州上街区迎来云和数据智慧创新产业园 打造中原数字产业新高地
郑州市上街区通过招商引资成功引入云和数据智慧创新产业园项目,标志着该区域在智慧产业生态布局上迈出关键一步。该项目总投资规模达8亿元,聚焦IT人才培养与高科技产业创新,预计将带动数千就业岗位,成为推动区域经济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引擎。 一、项目定位与核心板块 云和数据智慧创新产业园由华中地区领先的IT生态服务企业投资建设,主要涵盖六大功能板块:国家级IT人才教研技术服务平台、云和学院、在线客服中心、技能认证创新中心、高科技产业创新基地以及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体验中心。其中,园区核心建筑“云和AI智慧艺术馆”将融合国际建筑设计理念,成为展示数字技术与城市文化融合的地标性建筑。 二、产业集聚与人才培育 项目建成后,首批可容纳超3000名从业人员,吸引云计算、大数据、网络安全等领域企业入驻,形成产业链协同效应。园区计划每年培养3万名符合国家战略需求的高端IT人才,并通过产学研联动机制,为入驻企业提供持续的技术支持与人才输送。 三、经济效益与社会价值 据测算,园区正式运营后,年产值有望突破6亿元,直接创造就业岗位超5000个。该项目通过构建“教育-研发-产业”闭环生态,不仅提升上街区在河南省数字经济领域的竞争力,还将为中原城市群输送创新型技术人才。 四、区域发展战略意义 郑州市上街区近年来积极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该产业园的落地将进一步强化区域作为省级智慧创新示范区的定位。相关规划显示,未来园区将通过政策引导与资源整合,力争成为国家级数字产业集聚区,助推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进程。
2025-08-08
-
郑州高新区国际智能能源仪表产业园启动招商 打造智慧计量新高地
随着全球能源数字化转型加速,郑州高新区正式启动国际智能能源仪表产业园项目,计划通过5314万美元的股权投资吸引国内外企业合作共建。该项目将建设9万平方米的智慧化产业基地,涵盖研发创新、智能制造等全产业链条,成为中原地区智能计量领域的重要载体。 一、项目定位与产业价值 作为计算机通信与电子设备制造领域的鼓励类项目,该产业园聚焦智能水电气热计量仪表的规模化生产。建成后将实现年产智能水表150万台、电表20万台、气表30万台及热量表80万台的产能,填补中西部地区高端仪表制造空白。项目采用合资合作模式,重点引进具备核心技术的智能仪器企业,形成从研发到应用的闭环生态。 二、基建规划与技术升级 园区规划研发中心、产业化基地及配套服务区三大功能区,采用工业4.0标准建设数字化车间。通过部署物联网感知层与云计算平台,实现仪表数据的实时采集与分析。项目特别强调低碳设计,建筑节能率预计达65%,生产环节光伏覆盖率将超过30%。 三、市场前景与区域带动 2023年国内智能仪表市场规模突破8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维持在18%以上。产业园的投产将直接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战略,为城市管网改造、能源管理提供硬件支撑。据测算,项目满产后可带动上下游产业链产值超20亿元,创造逾1200个技术岗位。 四、政策支持与投资保障 河南省将该项目纳入省级重点招商引资清单,提供土地、税收等配套政策。郑州市同步出台专项产业基金扶持方案,对关键技术研发给予最高15%的补贴。项目设半年有效期,要求合作方具备ISO/ IEC 17025认证资质,确保技术输出符合国际标准。 目前,产业园已完成地质勘测与方案设计,首批设备采购进入招标阶段。该项目的实施标志着郑州在智慧能源基础设施领域迈出关键一步,未来将成为辐射中部的智能计量产业创新策源地。
2025-08-08
-
郑州国际陆港打造中欧班列快速通道 二连浩特口岸实现3小时通关
郑州国际陆港开发建设有限公司通过优化口岸协作机制,成功推动郑欧班列二连浩特出境线路实现快速通关,为区域招商引资注入新动能。这一突破性进展标志着中欧陆路货运效率进一步提升,通过海关、检验检疫及铁路部门的高效联动,班列整体运行时间缩短6小时以上,为沿线经贸往来提供更便捷的物流支撑。 一、双通道布局强化国际物流网络 郑欧班列依托阿拉山口与二连浩特两大口岸形成差异化线路布局。阿拉山口线路作为西部主干道,贯穿哈萨克斯坦直达欧洲,全程10214公里;二连浩特线路则覆盖北部地区,经蒙古国延伸至俄罗斯,全程10484公里。双通道设计有效分流货运压力,2023年数据显示,两条线路合计服务企业超2000家,辐射欧亚30多个主要城市。 二、绿色通道机制破解通关瓶颈 针对跨境运输中的手续繁琐问题,郑州联合二连浩特创新建立快速通行监督机制。通过预申报、电子验放等数字化手段,将通关流程压缩至3小时内完成。具体操作中,班列抵达二连浩特站后,海关实施"即到即查、合格即放"模式,检验检疫采用"提前申报、途中核验"方式,铁路部门则优化编组衔接,确保货物在中午12时前完成离境手续。 三、常态化开行助力贸易量质齐升 随着每周去程4班、回程3班的图定班列稳定运行,该线路已累计开行250列,货值突破11亿美元,货物类型从初期单一工业品扩展至汽车配件、电子产品等高附加值商品。时效方面,全程运输时间较初期缩短25%,目的地分拨效率提升至48小时内完成,带动河南省对欧进出口额同比增长17%。 四、基础设施升级支撑长效发展 郑州国际陆港持续完善配套功能,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实现自动化装卸,二连浩特口岸扩建跨境监管场地3万平方米。同步推进的还有多式联运体系,通过中欧班列与沿海港口的铁海联运衔接,构建起"一带一路"立体物流网络。未来计划新增冷链专列等特色服务,进一步满足生鲜农产品等特殊货品运输需求。 此次通关提速是跨境贸易便利化改革的典型案例,其经验已纳入全国中欧班列标准化建设方案。随着郑州国际陆港枢纽能级不断提升,这条横贯欧亚的钢铁驼队正成为畅通双循环的重要引擎。
2025-08-08
-
郑州集中开工一批重大项目 招商引资成果落地助推区域高质量发展
郑州集中开工一批重大项目 招商引资成果落地助推区域高质量发展 近日,郑州集中开工一批涵盖产业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生态建设、文化旅游等多个领域的重大项目,其中包括南水北调生态文化公园等重点工程。此次集中开工是郑州深化招商引资、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城市功能的重要举措,将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项目整体布局与投资方向 此次郑州集中开工的项目分布在二七区、管城区等区域,形成多点发力、全域推进的建设格局。二七区集中开工9个项目,总投资超百亿元,年度计划完成投资超20亿元,涉及产业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生态建设、文化旅游四大领域,其中包含1个产业类项目、5个新型城镇化项目及3个生态文化公园项目。管城区同步启动第二批次10个重点项目建设,总投资超三百亿元,年度计划完成投资近60亿元,涵盖产业发展、新型城镇化等关键领域,两类项目共同构建起郑州城市建设与产业升级的“双引擎”。 二、产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协同推进 产业类项目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在此次集中开工中形成联动效应。二七区聚焦产业升级需求,布局产业类项目,通过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推动产业集聚发展;管城区则以郑汴商业中心二期项目为代表,打造集购物、餐饮、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商业体,总建筑面积达10万平方米,建成后将成为区域内规模性商圈,带动周边商业配套升级和人口集聚。新型城镇化项目聚焦城市更新与民生需求,通过改善基础设施、优化居住环境,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为产业发展提供空间载体,实现产城融合发展。 三、生态建设工程构筑城市绿色屏障 生态建设是此次集中开工的重点领域,多个生态公园项目同步启动,其中南水北调生态文化公园的二七区段与管城区段建设备受关注。二七区段项目聚焦绿化剩余段建设,建成后将进一步提升城区整体形象,通过植被修复与生态景观打造,改善周边生态环境,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带动项目周边地区人口集聚和产业发展。管城区段则覆盖南水北调干渠9.9公里两侧区域,绿化面积近400万平方米,包含苗木种植与养护、园路铺设及配套设施建设,将形成贯穿区域的生态廊道。此外,潮湖湿地生态公园位于管城区南曹乡,规划对片区内1000亩水系进行治理并实施绿化工程,通过湿地保护与生态修复,构建城市南部的生态调节区。 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新实践 文化旅游类项目在此次集中开工中展现出资源整合与创新发展的特点。二七区陈家沟遗址生态文化公园位于马寨镇张河村,以文化遗产保护为核心,融合公众考古文化传播、高新农业示范与休闲观光功能,致力于打造创新型文化产业园区,让文物“活起来”,推动文化资源向文旅产品转化。中国民居博览园则位于樱桃沟景区管委会曹洼社区,通过对农民自建房的功能升级,赋予其文化性与艺术性,打造郑州近郊民宿标杆,促进乡村旅游与文化体验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五、项目推进机制与区域发展效益 此次集中开工项目严格遵循规划引领、统筹推进的原则,建立健全项目推进机制,确保工程质量与建设进度。项目建成后,将在多个维度释放发展效益:产业项目将增强区域经济活力,新型城镇化项目将改善居民生活条件,生态工程将提升城市生态承载力,文化旅游项目将丰富公共文化供给。特别是南水北调生态文化公园等生态工程的实施,将进一步完善郑州生态网络,推动城市从“功能城市”向“生态城市”转型,为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供坚实支撑。 通过此次集中开工,郑州正以重大项目为抓手,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招商引资成果,推动产业、生态、文化等多领域协同发展,为区域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025-08-08
-
郑州交通建设提速助力乡村振兴 农村公路升级激活县域经济新动能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郑州市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通过"农村公路三年行动计划"显著提升城乡互联互通水平。2024年全省交通投资超484亿元,其中农村公路新改建里程达6600公里,为县域招商引资和产业协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农村路网升级工程成效显著 2024年启动的农村公路建设专项行动,重点解决偏远地区道路通达问题。通过提高路面硬化率、拓宽瓶颈路段、完善安防设施等措施,使全省行政村通硬化路率达到98%以上。在豫西山区,新修建的盘山公路将农产品运输时间缩短40%;豫东平原地区通过联网路建设,形成覆盖乡镇的30分钟交通圈。 二、交通建设与产业振兴深度融合 在周口市,配套建设的冷链物流公路带动年产值超20亿元的蔬菜产业带发展;南阳市依托升级后的旅游公路网络,全年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35%。交通条件的改善使全省新增农村电商服务站1200余个,特色农产品外销半径平均扩大150公里。 三、综合交通体系协同发展 郑州国际机场作为核心枢纽,货邮吞吐量增速连续三年位居全国前列,T2航站楼竣工后保障能力提升60%。空港与农村公路网络形成高效衔接,推动生鲜农产品航空运输量增长25%。全省建成县级物流中心86个,实现"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畅通。 四、体制机制改革释放发展活力 交通运输领域"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行政执法体系完成标准化改造。2024年6月底前,全省运管机构实现职能整合,审批事项平均办理时限压缩50%。在许昌市试点的"路长制"管理模式,使农村公路管养效率提升30%。 五、新常态下发展路径创新 面对土地、资金等要素约束,河南省创新采用PPP模式建设旅游公路280公里。在信阳市,通过整合涉农资金完成的"四好农村路"示范项目,带动沿线发展民宿集群56个。智慧交通系统覆盖主要县道,实时监测里程突破1.2万公里。 当前,交通基础设施正从单一通行功能向复合型服务转型。2025年规划建设的沿黄生态公路,将串联8个重要产业园区,进一步强化区域经济联动效应。通过持续优化路网结构,河南省逐步构建起支撑乡村振兴的立体交通格局。
2025-08-08
-
中牟绿博文化产业园区安置区全面封顶 创河南安置项目规模新标杆
河南省重点民生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中牟绿博文化产业园区四个安置区实现全面封顶,标志着全省规模最大的集中安置项目进入建设新阶段。该项目通过创新"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模式,在强化招商引资的同时,高标准推进4万余名群众的安居工程,为区域产城融合发展奠定基础。 一、项目规划体现战略定位 作为郑州都市圈建设的重要载体,中牟绿博文化产业园区自2013年启动建设以来,始终围绕"国际化现代化时尚文化创意旅游新城"的发展目标进行系统规划。园区总规划面积达128平方公里,其中安置区建设作为先导工程,承载着优化空间布局、保障民生需求的双重使命。 二、工程建设实现多项突破 此次封顶的四个安置区总建筑面积相当于560个标准足球场,采用装配式建筑技术比例达35%,较传统施工方式缩短工期20%。项目配套建设12所义务教育学校、8处社区医疗中心及4个综合便民服务中心,公共服务设施配建面积突破50万平方米。 三、开发模式创新示范效应 项目实施过程中,郑州市首创"统规统建+多元参与"的运作机制,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参与配套商业开发,实现安置区建设资金平衡。在建筑品质把控方面,严格执行绿色建筑二星级标准,所有住宅单元均实现南北通透,户型设计获得省级安居工程优秀方案奖。 四、民生保障凸显温度 针对涉及的18个行政村搬迁群众,园区建立就业帮扶台账,已组织职业技能培训67场次。配套建设的双创基地可提供3000个就业岗位,确保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回迁安置将分批次进行,首批居民预计年内可入住。 五、产城融合助推高质量发展 安置区周边同步规划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数字科技孵化基地等产业项目,形成"居住+产业+服务"的功能复合体。园区已引进重点文化企业23家,未来三年将带动区域文化产业链投资超200亿元。 六、后续建设有序推进 目前项目进入装饰装修和市政配套施工阶段,2000余名建设者正进行精细化作业。智能化系统安装、园林景观营造等专项工程已全面展开,预计整体项目将于规定工期前3个月完成交付。 该项目的建成不仅刷新河南省安置房建设规模纪录,更探索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为同类地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
2025-08-08
-
郑州跨境电商进口汽车频道上线 开启平行进口车"线上淘"新纪元
河南省跨境电商产业迎来里程碑式突破。1月18日,郑州正式上线跨境电商进口汽车频道,通过"线上选购+线下提车"的O2O模式,将平行进口车交易效率提升40%,购车成本下降20%,成为中部地区首个实现全链路数字化交易的汽车跨境平台。该项目的落地是郑州国际陆港招商引资的重要成果,整合了中欧班列物流优势、整车进口口岸政策红利及跨境电商创新模式,为消费者提供从金融到售后的一站式服务。 一、创新模式重构进口车交易链条 新上线的进口汽车频道采用"保税展示+电商交易"模式,消费者在线完成车辆选购后,可直接通过郑州整车进口口岸清关提货。目前平台已引入德系、美系、日系三大车系主力车型,涵盖豪华SUV、越野车等细分市场。与传统贸易相比,该模式省去中间分销环节,依托郑州保税区的仓储优势,实现车辆到港后48小时内完成通关查验。 二、政策物流双轮驱动发展提速 2023年郑州汽车整车进口口岸通过国家验收,叠加平行进口车试点政策放开,为项目落地创造关键条件。郑欧班列常态化运行保障了欧洲车源稳定供应,每列班列可搭载8-10台整车,运输时效较海运压缩60%。平台运营方表示,通过预申报制度和"7×24小时"通关服务,车辆从海外发货至国内交付全流程仅需15个工作日。 三、全周期服务破解行业痛点 平台联合持牌金融机构推出弹性分期方案,最低首付比例可达20%。在售后服务方面,依托郑州经开区现有汽车产业园,建立专属维修中心,提供三年六万公里质保承诺。值得注意的是,所有上线车辆均完成国六环保认证,并配备中文智能车机系统,消除消费者对平行进口车合规性的顾虑。 四、定制化服务瞄准高端市场 据平台规划,2024年将引入海外厂商直营模式,开发包括内饰定制、性能改装在内的个性化服务。目前正在与德国某豪华品牌洽谈限量版车型独家引进事宜,未来消费者可通过VR技术实现360度实车预览。郑州海关数据显示,该项目试运行期间已累计完成清关车辆超百台,单台最高成交价达280万元。 此次创新实践标志着郑州跨境电商综试区在高端商品领域取得突破。业内人士指出,该模式有望复制到游艇、重型机械等大宗进口商品领域,进一步强化郑州作为内陆开放高地的战略地位。平台运营方透露,下一步将拓展东南亚和中东车源,打造千亿级跨境电商进口汽车集散中心。
2025-08-08
-
郑州召开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 部署现代化建设工作及招商重点任务
河南省人大常委会近日在郑州举行主任会议,重点研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相关决议草案,同时部署招商引资工作及省人大会议筹备事宜。会议审议了多项重要名单草案和人事任免事项,为即将召开的省人大会议奠定基础。 一、会议聚焦现代化建设与高质量发展 此次主任会议审议了关于促进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决议草案,强调以创新驱动为核心,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决议草案提出强化产业转型、城乡协调发展和生态保护等关键任务,为河南省中长期发展规划提供法治保障。 二、省人大会议筹备工作有序推进 会议研究了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主席团和秘书长建议名单、计划及财政预算审查委员会名单等草案,确保会议程序合规高效。筹备工作报告显示,会议将围绕民生保障、乡村振兴等议题展开讨论,并严格审查代表资格变动情况。 三、招商引资与区域协同发展成重点 河南省近年来将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主线,此次会议明确要求结合现代化建设项目,吸引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投资。相关报告指出,需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完善产业链配套,推动郑州都市圈与周边区域协同发展。 四、人事任免程序依法完成 会议依照法定程序审议了人事任免事项,强调干部选拔需与全省发展战略相匹配。相关安排将提交后续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确保组织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同步。 五、强化监督职能与法治建设 与会人员提出要加强预算审查和重大政策落实监督,尤其关注科技创新、教育医疗等领域的财政投入效率。会议还要求完善地方性法规体系,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支撑。 此次会议为河南省下一阶段工作明确了方向,通过法治化手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落地实施。后续省人大会议的召开将进一步凝聚共识,确保各项决策部署得到有效执行。
2025-08-08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